走进新国企·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中国材料科技的“弯道超车” 看微观世界里的“乾坤造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日,“走进新国企·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活动持续开展,深入中央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攻关一线,共同见证中央公司发展的新变化、新高度、新成就。第六站走进

  在航空航天、高铁、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材料的轻量化与高强度一直是科研人员追逐的目标。铝是应用顶级规模的有色金属,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类轻质结构件制造。

  然而,随着航空航天飞行器等装备对减重需求的不断的提高,传统的7000系、2000系铝合金已逐渐接近性能极限。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重,成为全世界材料科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率领团队基于二十年的研究基础,结合先进材料计算技术,充分的利用我国丰富的镁资源,大幅度提高镁元素在铝合金中的添加量,成功开发出低密度、高强高韧的“高镁轻强铝”。

  与现有的7000系、2000系铝合金相比,高镁轻强铝的密度下降了5%~10%,减重效果非常明显,且能够在同一种成分下,通过工艺调整获得宽范围的综合性能匹配、替代多种传统高强铝合金,为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等重大装备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宛如一位洞察产业和产品的“智慧巨人”,精准锚定国家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焦点问题,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攻克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完善方法标准体系,促进数据和资源共享。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等七省市建设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室,成功研发13项关键共性检测技术,构建起包含数据资源中心、资源共享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网络站点平台,织就了一张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网”。

  在化学成分分析、微观组织架构分析、机械和物理性能测试、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表面检测、失效分析等诸多领域,主中心精心搭建起全面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凭借领先的科研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我国大飞机制造、载人航天、集成电路、高速列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材料的品质保驾护航,更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助力新材料产业在技术进步与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16年,由中国有研牵头组建的我国第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创新性地提出“用股份绑定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用联盟关联创新链优势单位”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起一座行业的“协作桥梁”,成功引入中国一汽、上汽、宁德时代等10余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80多家创新链优势单位加入,促成了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创新中心的“公司+联盟”模式获得成功实践,被复制到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样板标杆。

  其中的动力电池检测试验中心,建成了动力电池材料分析、电池及系统功能测试、安全可靠性测试、计算仿真等实验室,成功取得CMA、CNAS 资质,具备强制性检测、欧盟范围产品电池系统安全性测试、锂离子电池航空运输安全性能检测等多项重要资质能力。2020年,获批成立“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动力电池检验测试领域占了重要地位,为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高镁轻强铝的“弯道超车”,到低周疲劳实验室的“极限测试”,中国材料科技的故事是一场“硬核技术”与“争气精神”的双向奔赴。国家级检验测试平台的精密仪器上,跳动着中国制造的“创新脉搏”;“高镁轻强铝”的发明专利证书里,镌刻着中国科研人的“破壁基因”。

  未来,随着这些“硬核力量”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深层次地融合,中国必将以材料科技的“争气密码”,在全球竞争中书写“大国重器,中国定义”的新篇章。

上一篇: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起势

下一篇:伺服系统龙头公司(202535)